最近正在看一本書,The New Rules of Retail,裡面談到整個零售產業經歷Wave 1、Wave 2而目前正進入Wave 3;而Wave 3裡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對於整體價值鏈的「control」(控制),因為要能控制,才能確定完全掌握對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的控制。
而書中所談到的控制並不等於「擁有」,而是「掌握」價值鏈上面所有的動態而能夠立即反應。對於供應鏈而言,這正是透過供應鏈的可視性進而透過產銷規劃來對需求進行反應。唯有能夠有整體供應鏈的可視性加上靈活的產銷協調機制才能確定對供應鏈這端的「控制」,進而達到這本書上提到消費者現在的一個期待,由過去的「new」變成「new and now」,也就是「立即擁有新的東西」。
因為消費者行為、期望的改變,而零售業必須因應來改變業務模式,相對的後端的運籌(供應鏈)也要相對的靈活調整。而對於整體供應鏈上所有大大小小行動、變化的掌握是越來越需要,因為資訊的落後就會造成決策的錯誤,進而造成企業的損失。
所謂的產銷協調、規劃(S&OP)的成功,並非只是單純的定時進行銷售(銷)與供給(產)的平衡這麼簡單,而是背後如何取得正確的資訊而在這樣的平台上進行調度。而很多時候談產銷規劃時,如何取得資訊的重要性都被忽視,而是一味的著重於規劃的機制、規劃的邏輯。
如果看一個自有品牌的公司運作,他面對的是銷售渠道(channel)或是配銷網絡(distribution network),如果他沒辦法知道銷售點(Point of Sales, POS)的資訊時,他看到的這些配銷網絡資訊通常是被曲解過的,例如:配銷商是批量進貨,需求是斷斷續續的,或是銷售遲緩而造成配銷商滯銷,所以終端配銷網絡上其實有很多庫存,但品牌公司還不知道應該停緩供給備料而造成繼續進料、庫存增加。而對他的上游ODM/OEM而言,他如果沒辦法掌握生產狀況,也不知道未來的供給會如何增加庫存,或是也沒辦法進行自己後續營業的預估。
在今日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的情形下(Wave 3的特性之一),零售、品牌公司莫不希望即時反應消費者的需求與期待,如果對於價值鏈(或供應鏈)的掌握不夠,像恐龍一樣反應遲鈍(這裡我有個疑問:為什麼恐龍就是反應遲鈍?) 沒有辦法即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反應,那這個公司很快的就會被淘汰。
因此我認為供應鏈管理將是一個企業極關重要的課題(當然不只是因為我是搞這個的),而其中如何有透通的資訊來管理產、銷平衡更是一個關鍵。